第(2/3)页 陈俊真正展示技术的时候到了! 显露:采用moore的后外侧入路,随后便是髋臼准备和假体植入。 陈俊应用压配技术,没有用螺钉,因为螺钉的使用仅限于用压配技术无法实现初始稳定的情况。以陈俊的精准技术,不存在这个问题。 髋臼清理后,陈俊选择的是比将要使用的髋臼假体小8mm的髋臼锉,开始锉磨髋臼。 做这种骨科手术,其实是一个体力活,好在,陈俊的力量远超普通成年人。当然,用力过猛也是不好的,对力道的掌控要求非常精准。 先垂直水平面磨锉到显露髋臼的内侧壁,在沿髋臼方向用逐渐增大的髋臼锉进行磨锉,角度外展35°-40°,并前倾15°-30°。 磨锉髋臼锉与髋臼的前后壁以及髋臼顶部和外缘紧密接触,磨锉到马蹄窝被磨平,呈现“腮红征”。 陈俊握住位于髋臼内的髋臼锉前后晃动整个骨盆,这是为了紧密匹配。 随后,陈俊就选择了一只比最后一把髋臼锉大1毫米的髋臼假体,若是存在移动的迹象,在后上象限打入螺钉增强固定。陈俊做完这一步,很骄傲的微微一笑,因为,他根本不需要螺钉,一切都相当完美! 最后,放入内衬,注意内衬是否与金属臼杯充分“坐实”、锁紧。 接下来就进入了股骨准备阶段。 在预先设计的截骨平面进行截骨,一般在小转子上方5-10毫米,女性可以略短一些。正确的导向孔恰好位于梨状窝的前缘,此处与真正的股骨髓腔最接近于一条直线。 为了适应股骨的前弓和外侧弓,陈俊还对髓腔钻施加了向后向外方向的力! 事实上,这些小技巧都是那种积年的老骨科专家才有的,但是陈俊事先就掌握了大量的骨科手术理论知识,又在医术训练场千锤百炼,所以,技术是相当的精湛。而很多时候,恰恰是这些小细节,决定了最终手术的质量高低! 所谓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! 接下来是试模复位,术中测试,并安装假体,关闭切口。然后是另一只髋关节替换。过程就不一一赘叙了。 只是,其中很是有几个手术难点,比如手术视野判断臼杯位置,前倾角检查,髋臼假体安放的“安全位置”,准备近端髓腔时,如何使力才能保证锉的方向与股骨颈的轴线一致,以及下肢长度的检查,比较小转子与坐骨切线的距离等等,都不是一般的住院医能轻易掌握的。 边上的韩国女医金敏妍,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,只能一波一波的崇拜值奉上。几个小护士只能帮忙递递器械,打打下手。基本上全靠陈俊一人吧! 人工髋关节置换完毕,陈俊马不停蹄,立马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手术,也就是脊椎截骨矫形术!也是最最重要的部分! 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晚,上世纪50年代对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尚属空白。若是追溯历史,那应该是1922 年,maclennan首先描述了椎体切除; 随后,1945 年 smith 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进行了经上关节突截骨矫形; 1963 年 scudese 报道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畸形的椎体楔形截骨; 1977 年 nash 在脊柱截骨矫形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; 第(2/3)页